title
left right
point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上)

標題/09QA 問題與回答:基督徒知識論、 宗教合一和靈恩派、巴特的啟示觀、本色化神學     編號/14     公布時間/Thu Aug 9 07:32:58 2012
發佈人林慈信     相關網址http://
第09講之問題與回答:基督徒的知識論、
宗教合一和靈恩派有純正的教義嗎?
巴特的啟示觀、教義爭執與本色化神學
MP3音檔 9q 講義 逐字稿 9q

 

第09講之問題與回答:基督徒的知識論、宗教合一和靈恩派、巴特的特殊啟示觀、教義爭執與本色化神學

Q1:基督徒的「知識論」是要明白基督徒「憑什麼知道我們所知道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不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就是:「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書告訴我」?

A:不能。那個是我怎麼知道神愛我,沒有問題,是得救的確據之一(按:聖經〔神的話〕、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和聖靈在我們心中的確據)。

  我憑什麼知道我知道的,結論就是:「普遍啟示」跟「聖經啟示」。你要把它總結成一句話的話,就是:神賜下了普遍啟示跟特殊啟示。「耶穌愛我我知道」,這個是我怎麼知道神愛我,我得救了,因有聖經告訴我,沒有錯。但是我憑什麼知道科學、哲學,我憑什麼知道外界所有的事物?那是因為神存在,祂無所不知,而且祂賜下了普遍啟示和聖經。

Q2:巴特派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聖經不是神的話,是神的話的見證」,或者直譯的話是說「像神的話一樣的記錄」。

A:不能說是「像神的話一樣的記錄」,因為對他們而言,神的話是超乎現象界的。

Q:也就是說,他認為不是神的話,而是神的話的見證。

A:對。

Q:第二個特點是說,「神和人會有相遇的時刻,只要有來電,就可以宣告」。這個是巴特派的兩個特點。我們現在會看到現代的神學和教會有兩個現象,會比較偏差的。第一是貶低聖經的最高權威,走「世俗聯合」或者說「宗教聯合」的路線,認為要「多元化」。另外一個路線是比較明顯的是「靈恩派」。我個人認為這兩種現象都是因為巴特派的這兩個特點所衍生的教義的謬誤所產生的教會中的後果。在這種前提下,你昨天談到一個問題,說葡萄園的母會(,應該是在加拿大?

A:在加州,洛杉磯那邊)。

Q:你談到他們早堂崇拜所講的,跟純正教會解經的一樣。但是有個問題出來了,如果他們是受巴特派的影響。他們真的會在講台上講完全純正的教義嗎?

A:首先,講「宗教合一」的確是來自巴特的神學。但靈恩派不來自巴特的神學。靈恩派這種直接要經歷神、而貶低聖經的地位,你若要追溯到宗教改革時期的話,你要追溯到重洗派(16世紀,重洗派裡面的某一派);然後到了17世紀,就是英國的貴格會(Quaker)。這兩派的特點,當然古代就有的,第二、三世紀就有的,不過我們不追得這麼遠了。他們認為信仰的最高權威不是聖經--特別是貴格會,乃是「神在我裡面的亮光」(inner light)。所以,古典的貴格會的主日崇拜,他們不叫「敬拜」(worship service),叫「聚會」(meeting)。他們的教堂叫「聚會的屋子」(meeting house)就是了,很簡單的名字。他們的聚會就是大家坐在那裡安靜,誰裡面有亮光(inner light),就站起來分享,分享完了坐下來,再安靜。沒有人分享,就一個小時沒有人分享,安靜完了就散會。我們基督徒生命的最高權威是裡面的經歷、裡面的亮光,所以從貴格會一直演變。(敬虔主義可能好一點,因為他們會讀經禱告,就有一點內容。)然後也有很多不同的神秘主義,包括我們華人喜歡讀的,甚至我們教會領袖推薦的蓋恩夫人等等,一直演變到今天的靈恩派。所以,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神秘主義,表達的方式都不一樣。

  「宗教合一」那邊,當然,巴特跟20世紀的神學,不光是巴特一個人,好幾派的神學在這方面都有作出貢獻的,讓今天多元世界裡面的神學反省,好像講起來很有道理。

  我想,這兩條在歷史上是不同的線,不過卻不謀而合,總之不是以聖經為最高權威的,最後總要去找另外一個權威。靈恩派和貴格會,就去找自己的經驗;而宗教合一,可能是找人類社會的一個共識。

Q3:是否巴特不相信特殊啟示已經完成?

A:問得好!是否巴特不相信特殊啟示已經完成?當然,「特殊啟示」這個名詞是指「神的救贖歷史」,也就是聖經裡面所記載的救贖歷史的啟示。我們可以說,巴特的啟示,首先不是在歷史中的,他是講「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啟示」,這個耶穌基督不是拿撒勒人耶穌基督,是一個「空談的永恆」跟「歷史中間的一個點」。我再說,巴特的那個啟示,本身就不在歷史中,然後它是可以再次活現的,它可以再次實現的。所以,康德以來的絕大部分新派神學家,他們不可能相信上帝進入到時間、空間來自我啟示的。若這樣相信,就等於相信聖經是神的話,就等於乖乖地伏在聖經之下、乖乖地伏在主耶穌的寶座之下。但他們就是不信這套、不要這套,所以他們不肯承認神進入到時空;他們認為「啟示是什麼?」,這個本身要批判,然後再問「這個啟示有沒有重複?」。

Q4:今天我們經常聽見的一個說法,就是教義使教會爭吵,所以我們不應該步入西方的老路。另外一個聲音是,中國應該有中國本色化的神學,所以不應該抄西方的老東西。

A:第一個問題是,教義使教會爭吵。好,使教會爭吵的是錯誤的教導帶進了教會。當然,有的時候有兩派,比方說洗禮是滴禮的、還是浸禮的等等。沒有錯,教會在教義的解釋上,在聖經的解釋上會有爭辯,只要我們彼此尊重,比方說浸信會和長老會在洗禮方面可以爭辯,爭辯到今天四百年都沒有解決,對不對?剛好,401年。1608年是兩位清教徒的牧師,他們本來是公理宗的,跟長老會差不多,在1608年,他們彼此施浸,這是英語世界浸信會的開始。

  教義的爭吵不一定是不好的,教義的爭吵讓真理分明。而反對教義、說它帶來爭吵的人,他們自己就是在製造爭吵。

  很坦誠地說,今天很多神學院教授,第一,他們是反保守、反基要派的;第二,他們是反改革宗的。不過,他們用很多的東西來包裝他們的反保守、反基要派,和反改革宗。他們會說,「我們教會要合一」、「教會為什麼要爭吵?」;這些都是過時的、第三流的反對論據(連二流都不是);這些的論據,歷史裡面都不知講過了多少次了。然後,你看伯克富也有回答這個問題,他說,希伯爾格(Seeberg)說,「教義的爭辯讓真理的不同層面能夠顯明」,然後來看真正要害的問題在哪裡然後教會一起來尋找這個答案,或者解決方案。(參:第5講,教義的三個特點。)所以,假如沒有教義爭吵的話,今天我們可能都是亞流派的,都沒有三位一體的觀念;今天我們可能都還是信靠因行為得救的,都是靠望彌撒得救的;今天我們可能都不相信聖經的權威、聖經是神的話,都相信神跡是虛假的。假如沒有教義爭吵的話,我們今天老早就跟佛教聯合了,為什麼還要堅持耶穌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呢?所以,很多的教義爭辯是必須的。我們下面會講教義的必須性。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今天在進口古老的西方神學。其實我們看那些所謂的「本色化神學」,那些不論是中國大陸背景、香港背景或者台灣背景的,讀飽了孔孟之道的有名的講員,除了一位已故的章力生教授以外,當代的大陸背景的、臺灣背景的、香港背景的,特別是大陸跟香港背景的,他們背後一套套的學術方法都是西方來的,不過他們就是要批判宗教改革來的那個純正信仰、正統信仰罷了。所以,假如你真的要批判西方的話,就請你不要去拿西方的哲學博士,什麼學一大套佛蘭克福的人本主義學派(Frankfurt School)之後,又來後現代的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都是西方的東西。你去讀一讀過去30年來在華人的神學學刊和教會雜誌裡面鼓吹「本色神學」的,他背後的思想肯定是、至少是受了西方哲學洗禮的新儒家,這些學者肯定是學過兩千多年以來的哲學歷史的。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的,不要受騙,不要聽他們說西方的東西就不適合東方用。

  有一次我在加拿大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被梁燕城博士(William Zhang)邀請去作客座講員,我就跟他在聽眾面前辯論一個問題。我說,我們今天是活在一個國際性的社會,所以「儒家」這一套,你不能夠把它硬拿出來說,是中國文化的、就是中國教會的未來前途。就是說,我們不能假設今天還是1905年科舉制度沒有廢除之前的中國;我們現在不活在那個(過去的)中國,我們現在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所以,在喊叫本色化的學者,都受了西方思想的洗禮的。)你看,台北台灣大學中國哲學的教授,可能都在開日本作的Toyota汽車;今天沒有人活在那個儒家的傳統的世界裡了;北京一大堆的星巴克咖啡店,對不對?我兩年沒去北京了,但兩年前到六年前,我去了十趟,每一次去都不一樣。街道地圖每幾個月都要換的,整個新的城市建起來了。

  什麼叫「本色化」?真的要在中國本色化的話,就要全盤照搬「後現代的解構主義」,這個叫「本色化」,因為最影響今天中國大陸青年人的就是「解構主義」,就是「虛無主義」。所以,其實喊本色化口號的每一位,背後都有一套他自己的神學和哲學。

  我在「本色化」和「處境化」這方面,在30多年前寫神學碩士論文的時候,就作了一番思考,因為現在時間不夠,所以不能把整段解釋清楚。這一堂的題目收在我的《文化與福音處境化》這篇的錄像或者錄音CD上。


 
附件:
發佈者來自

上一篇     下一篇     修改     回信息列表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