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left right
point

神學導論(一)

標題/27 自由派神學(Liberalism)與新正統神學(Neo-Orthodoxy)     編號/27     公布時間/Fri Aug 10 08:55:17 2012
發佈人林慈信     相關網址http://

廿七課 自由派神學(Liberalism)與
新正統神學(Neo-Orthodoxy)

FLV影檔 27 MP3音檔 27 講義 27-28 逐字稿 27 閱讀 027A 027B 027C

第廿七課:自由派神學(Liberalism)與新正統神學(Neo-Orthodoxy)

  各位可能感覺到我們都在一些保守的圈子裡面,為甚麼要花很多時間去解釋一些非保守、不相信「聖經無誤」、不相信「聖經默示」的學說呢?原因是,這些都正滲透在我們福音派教會的圈子,特別是在海外的,不論是華人的或西方的神學院。也就是我們傳道人進到神學院所接受的訓練,雖然看起來是「福音派」的,但裡面有很多的觀點是來自「自由派」或來自「新正統神學」。

I. 自由派神學(Liberal Theology)的基本錯誤

 1. 章力生教授說:

  「自由派神學就好像在神的祭壇上向上帝獻「凡火」一樣。」

 2. 范泰爾的分析(參考閱讀材料027A):

  人離開上帝,不願意順服在上帝的主權統治下,人堅持自己是獨立的、是自主的(autonomy)。「人的自主」又分為「自主的理性」和「自主的科學」。這些人都堅持是為審核真理的準則。這種的自主,是從亞當、夏娃犯罪以來,人基本的問題。這種的自主,在今天就是世俗的神學、世俗的哲學、世俗的科學、世俗的心理學;和正統的純正信仰是最大的分別。後者是「上帝的主權」、「《聖經》的準則」、「《聖經》」是我們最高的權威」;前者是「人」至終是最重要的、絕對的、真理的審判官。

 3. 從這種人的自主的理性,就發展出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世界觀,有:

  a. 古希臘版本--柏拉圖(Plato)為代表,把真理說成是「形式」(Form)或「理念」(Idea)。用「形式」取代上帝為宇宙最高真理。

  b. 中古時期版本--以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神學或「經驗主義」、「唯我主義」(Solipsism)為代表。

  他把宇宙分為兩個層面:下面的「自然界」(Nature)與上面的「恩典界」(Grace)。

  c. 人的自主到現代--以康德(Immanuel Kant)為代表。

  然後經過兩百年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後,康德就把人分為「自然」與「自由」(Nature and Freedom),即樓下的「現象界」與樓上的「真理界」(本體界)。下面我們會解釋康德的重要性。

 

  接著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現代時期的「啟蒙運動」。

II. 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1. 背景:

  「啟蒙運動」,簡單的說,就是以「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為背景的17、18兩個世紀英國跟歐洲的哲學。「文藝復興」,遠的可以說是從11世紀開始,總之到16世紀就達到高潮。它以「人」為宇宙的中心取代了「上帝」的主權,特別是教會、天主教教會的權威。

 2. 啟蒙運動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大派:

  與「理性主義」相反的是「經驗主義」。兩者都是建立在「人的自主」(自主的理性和自主的科學),離開上帝獨立的。

  a. 「理性主義」(Rationalism)--笛卡兒(Rene Descartes)。

  笛卡兒的看法:我認識一個外在的東西,例如這個杯子是圓的、是綠顏色的、是塑膠做的,那我為甚麼看到這綠色的杯子呢?因為外面的形狀、印象--顏色、形狀、質地、重量、高低等等--這一切的知識--都符合我理性裡面固有的「清楚的觀念」(discreet ideas)。所以人的理性是判斷所有外界的知識,包括真理,的最高準則。

  b. 「經驗主義」(Empiricism)--以洛克(John Locke)為主,還有另一位柏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到了休謨(David Hume)就達到高峰了。

  洛克說:我看到甚麼?我不是看到一個律師、杯子本身,我所認識的只不過是那個律師的言行、一個器皿、印象,所以嚴肅來說我並沒有認識那個律師或杯子本身。當然認識這個字,從傳統來說,就是一個比較深奧的、徹底的。也就是說,洛克認為,人靠五官觀察,只能認識到一些外表的印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身。

  到了休謨的時候,就把這再推了一步。他怎麼說?我打個比方:我今天下午三點鐘看見蘋果從樹上掉到地上來,我昨天下午三點鐘又看見蘋果從樹上掉到地上來,前天也是如此,我這樣看了100次,結論是甚麼呢?結論是有地心吸力嗎?不是的。休謨說:你不能從這100次(或即使1000次),不管是蘋果往下掉或往上飛,做出一個因果關係的結論;你只能說,你看見了蘋果往下掉100次。也就是,你只能看出兩件事有恆常關連(constant conjunction),但你不能說這兩件事「誰是因,誰是果」。因果關係不能從現象來推論出的,因果的推斷是人性的本能、習慣,是一種迷信。

  總之,「理性主義」,是以人的理性為認識知識、認識真理的準則。「經驗主義」是以經驗建立知識,但經驗所得的只是一大堆表象、印象(impress),不是事物的本身,也不能演繹和歸納出因果關係。

 3. 「自然神論」(Deism):

  「理性主義」說,人的理性是知識、真理的最高準則。「理性主義」到十八世紀,打進入了教會,特別是英國的教會。這種的「理性主義信仰」稱為「自然神論」,認為:神創造了宇宙後,就任憑自然律(科學)運作,上帝不再介入。(這不同於我們正統的觀念--上帝創造後繼續護理。)

  在還沒有講「自然神論」之前,我們要先講「上帝的啟示」,不論是「自然啟示」(普遍啟示)或「聖經啟示」(特殊啟示),「上帝的啟示」是我們的理性可以理解的。當然我們的理性必須重生,必須聖靈的光照。也就是「上帝的啟示」不是「反理性的」,是「合理的」(rational)。這合理,當然是說合上帝的理,然後我們才能說合人的理,因為我們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所以我們不能說人的理性乃是審判上帝啟示的最高準則。但是,「上帝的啟示是合理的」,這觀念是正統的。而「自然神論」把這種的信念推了一步,略過了純正信仰的界線,就變成不純正了。「自然神論」會這樣說,上帝所啟示的,一定是肯定(必然)合乎人的理性的。

  再一次,正統說:「上帝的啟示是合乎人的理性的」;自然啟示說:「上帝的啟示必然合乎人的理性的」,現在人的理性就成為審判上帝啟示的審判官。因此,所有不合乎人理性的啟示,像聖經裡所講的神蹟,就不是我們需要接受的信仰的一部分。自然神論不相信神蹟,不相信罪,不相信將來有地獄。比方說,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是自然神論者,不是基督徒。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也是自然神論者,不是基督徒。所以,美國是自然神論者和純正的基督徒合作起家的。

 4. 巴刻(J. I. Packer)這樣分析:

  巴刻說,1996年,英國王朝復辟後,英國聖公會大體上走向「亞米念主義」的。這種寬大的教會信仰立場,就把教會帶到「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裡,也導致「自然神論」(Deism)被接納。

  也的確在1710年代,剛好是清教徒最後一位牧師去世的那段時間,是「自然神論」著作在英國最興旺的時候,最後就導致了「康德哲學」和康德之後的「自由派神學」。

  這裡我們沒有意思說,我們親愛的、主內的衛斯理派的、亞米念的主內弟兄姊妹都是自由派神學者。但我們說,英國教會在1660年代之後的寬大主義的這種看法,廣泛的接受理性和各種的學派,帶來的是「自然神論」,最後就引致「康德的哲學」--在英國和歐洲都被定為是最高的權威;有點像廿世紀巴特神學被定為三一神的第四位、是絕對的真理的一個偶像地位。

  所以接下我們就要看康德。你若明白康德,就能明白下面要講的自由派神學。所以自由派神學不需要解釋太多。最重要的是要解釋康德,解釋新正統的巴特。

III.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我們在短短的幾分鐘,只能把康德的一些重要的觀念,就是最影響我們信仰的觀念,講一講。康德寫書的日期大概是在1770-1780年代,最重要的是1780、1790年代。他的重要性:

 1. 改變傳統「知識論」(epistemology)的話題:把「知識論」要問的問題降格了。

  以前,傳統哲學家問的是:「我憑什麼認識真理?我憑甚麼知道我所知道的?」理性主義說:「我憑我的理性知道外在的事物。」經驗主義說:「我憑我的科學和實證知道。」康德說:「我們不能再討論了,因為我們不能找到一個標準--你憑甚麼去認識真理?所以不要去找了。」他就說:「人類要成熟,要純粹理性的批判、要純粹理性的分析,也就是你不可能憑甚麼找到真理的。我們只能討論人在甚麼條件之下去理解事物。」所以討論的是過程、是整個認識的現象,而不是認識的根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改變。

 2. 糾正「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同時集其大成。

  康德先接受「經驗主義」,然後再接受「理性主義」,同時集其大成,把這兩派歸納起來:把人的自主(理性的自主、科學的自主)推到極端,達到啟蒙運動的高峰--人徹底的離開任何權柄,獨立自主。

 3. 認知過程:第一步是「現象化」(perception);第二步是「理念化」(Conception)。

  康德怎麼歸納呢?他說,我們是在什麼條件或情況之下理解呢?分兩步:第一是「現象化」;第二步是「理念化」。「現象化」的意思是我看見外面有一樣東西,他是綠顏色的,是塑膠做的,我們一般稱它作「杯子」。所以我們五官、科學觀察就看見一個現象,這跟洛克和休模的說法是同義的,所以我說他是集大成。

  第一步是「現象化」(perception),我的腦袋出現一個印象、現象;第二步,這個現象、這個圖畫在我們腦袋裡面,經過了一個地方過濾、分析的過程之後,就成為一個理念,稱為「理念化」(conception)。所以,他這「現象化」就是憑著我們「五官的觀察」看到外面一些東西的印象,這跟洛克是相同的。但是裡面的確是有一些的觀念,比方說:是一個杯子或兩個杯子,這是數字;或我現在看見的,這叫時間、空間、材料、先後等等。我們裡面都有這些的觀念,來過濾外面的現象。

 4. 總之,宇宙分兩個境界:「現象界」與「真理界」。

  我們先講「現象界」。「現象界」與「真理界」。我們剛剛說過中古時期,以人為中心的哲學觀,分樓下的「自然」與樓上的「恩典」。康德說:樓下是「自然」、樓上是「自由」;樓下的「自然界」就是「現象界」;樓上的「自由」就是「真理界」。

  「現象界」(phenomenal realm):就是我們用「純粹理性」、「科學」去理解,我們所能理解到的是「事物的外表」。「現象界」告訴我們的不是真理。所以在這裡我們不談真理。我們看到一個東西可以去衡量他的重量、材料、高度,但我們不要再問真理的問題,比方說:塑膠杯在上帝世界裡面的地位是甚麼?上帝給它的旨意是甚麼?這些問題不能問的。在「現象界」,我們討論的是「事物的外表」而已。我們基督徒也中了他的詭計,說:科學是研究如何(how)、信仰是研究為甚麼(why)。所以在「科學界」、「現象界」,耶穌不掌權,我們憑著「理性」和「科學」去研究事物的外表。

  「真理界」(noumenal realm):就是講「真理」、講「事情的真相」、講「上帝」、講「自由意志」、講「愛」、講「永生」等等。這些觀念具有個人的道德約束力與維持社會和諧的價值。但是樓上的「真理界」就完全不是「現象界」,完全不能用「理性」、「科學」去認識任何事。

 5. 道德倫理的價值(社會地位)與限制。

  我們不能用「理性」、「科學」去認識有關「神」、「自由意志」、「愛」、「永生」,還有我們的「道德責任」等。樓上談到這些完全是用「愛」或「絕對的道德責任或道德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來作準則的。

  意思就是說,我為甚麼要愛的鄰居呢?不是樓下「現象界」的「純粹的理性」告訴我甚麼;乃是樓上「真理界」的「實踐的理性」(practical reason)。每一個有頭腦的人都知道:愛人是最理性的,是人應該做的。所以,康德樓上的道德的命令、就是樓上「真理界」唯一的認識真理的準則,是跟我們儒家思想很靠近,也跟我們耶穌基督所說的「法利賽人的義」都很相像的。

  就是說,人自己堅持有一些道德的原則是必須的,不是用邏輯,不是用科學來證明的。這樣,康德就把科學限制在宗教的範圍以外,他也把宗教道德限制在科學、理性以外。用我的話來解釋,就是你們基督徒在樓上禱告、佈道,很好;但你不要來到樓下告訴我們,上帝真的是從虛無之中創造了世界,你也不要說耶穌真的是從死裡復活,真的有神蹟。這些我們科學都知道是謊言、是神話。不過你們在樓上講上帝、講《聖經》的神蹟、講復活、講自由意志、講永生,都是很好的,我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宗教和倫理是在社會上是必須的,但這是實際上的需要,而不是我們樓下認為邏輯、科學相信神是真的存在的,神只不過是因為我的需要、社會上的需要所製造出來的一個觀念。

  順便一提,80、90年代,我跟很多海外的知識分子談真理的時候,他們跟我用普通話講,但只要一講到基督教的上帝,馬上就用英文的 “God” 取代普通話的「上帝」,「你們的 “God”!」。我就奇怪為甚麼,是不是因為在後康德的時期,我們把基督教的上帝看成一個哲學上的觀念、一個道德倫理必須要有的觀念而已,而不是那位宇宙裡又真又活、自存、掌權的真神。

 6. 結論:人憑理性與科學不可能找到真理。

  所以,康德把「宗教」與「倫理」關在樓上,認為人憑「理性」和「科學」是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所以宗教倫理不要作一些理性、科學範圍的宣稱,不要嘗試用邏輯、科學去證明神的存在、證明《聖經》的神蹟。

IV. 康德後的發展:十九世紀

  康德把宇宙二分之後,十九世紀的神學家和哲學家沒有一個不投降的,除了十九世紀改革宗的神學家,例如:普林斯頓神學院的賀治(Charles Hodge,1797-1878)、華菲德(B. B. Warfield,1851-1921)和荷蘭的凱波爾(Abraham Kuyper,1837-1920,是神學家,也是荷蘭1901-1905年的首相)以外,絕大部分的基督教神學都走了「自由派神學」的路線。我們繼續來看康德之後的發展:

 1. 康德屬「唯心主義」或「理想主義」(Idealism):黑格爾(George Hegel);在音樂和藝術,就稱為「浪漫主義」(Romanticism)。

  「唯心主義」或「理想主義」,有一位很重要的思想家,叫黑格爾。「唯心主義」仍然是一種「理想主義」,他們把「真理之所在」說成是其他的。譬如:

康德把「自由」說成是「真理的範圍」裡面。

比較浪漫的費希特(Fichte)也是這樣說的:真理來自自我,真理在於自我(Ego),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

黑格爾也說:還是有一種絕對的真理或精神(Spirit, Mind),但它的辯證是以正反合正反合的形式出現(這為後來馬克思鋪路)。也就是黑格爾還是堅持宇宙有絕對真理,不過它是主觀的,它也是能變動的。「浪漫主義」喜歡說,真理是主觀的;黑格爾喜歡說,真理是變動的,但它是絕對的。

 2.「浪漫主義」對神學的影響:士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經過了康德、浪漫主義、黑格爾的洗禮之後,基督教的第一位現代神學家出現了,是德國人住在法國的士萊馬赫。士萊馬赫是自由派(Liberalism)的開山祖。我們一般正統的基督徒相信我們信仰的根基是從上帝來的、客觀的啟示;士萊馬赫說:我們信仰的核心是從人本身發出的,是主觀的宗教經歷、宗教經驗,是一種感覺(feeling)。這感覺經驗甚麼呢?經驗絕對依靠宇宙裡的一個「無限的」(the Infinite)。我再說一次,不是客觀的解釋,而是主觀的經驗,經驗宇宙裡的一個「無限的東西」。這個「無限的」就是上帝,也就是宇宙本身。所以士萊馬赫是一位泛神論者,上帝和宇宙是同樣的東西。士萊馬赫就開了一條路,我們信仰的核心是主觀的。我們信仰的對象就是宇宙;然後,上帝就是宇宙。

 3. 繼續發展的是:「自由派神學與倫理學」:代表人物是哈納克(Adolf Harnack),巴特的老師。

 4. 還有「聖經批判」,特別是「高等批判」。

  「高等批判」已經深深影響福音派的「聖經研究」,也就是懷疑《聖經》不是神寫的,是人寫的;不是獨特的,因為是人的產品,所以我們需要研究分析《聖經》是怎麼編輯而成的(編輯過程)等等。

 5. 反「唯心主義」的「唯物主義」:費爾巴哈(Ludwig Feurbach)、馬克斯(Karl Max)

  經過康德的「唯心主義」之後,有「唯物主義」來反對「唯心主義」,這一派有費爾巴哈和馬克斯。

  費爾巴哈說:人類原始的宗教是以神為中心的;但是人類進步、成熟了,成熟之後的高等社會的宗教是以人為中心的。所以成熟的、摩登的、現代的宗教是以人為本,不是以神為本。以神為本的宗教是落後的,是神話。

  對「唯心主義」,馬克思把黑格爾的辯證加上「唯物」的色彩。

 6. 另外還有反「唯心主義」的「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尼采(F. Nietzsche)。

  就是反對有客觀真理,雖然有黑格爾的「阿Q精神」空中樓閣,但祁克果還是反對;也就是說,沒有真理。我們不要去問甚麼教義、真理;我們要問的是,「我為甚麼還要活下去?」、「丹麥的教會那麼的腐敗、虛偽,我怎麼在中間做一個真的基督徒呢?」聽起來很屬靈,有點像後來的David Baron Harvard這種的說法。祁克果這種強調「現在的自我」和「在這裡我的決定」,棄絕對真理的追尋,深深地影響巴特的「新正統神學」。

 7. 巴特的「新正統神學」﹕

  巴特就把《聖經》和「神的話」分開。《聖經》是人寫的、有錯的。巴特是接受聖經批判的。但是神的話乃是一種存在式的相遇,從上面,啪一下,好像火山爆炸似的來到人的中間。我再說,神的話,因為神是全然他者(這聽起來很玄妙,很好聽,其實是空的)、神是空的,所以神向我們來電、啟示、爆炸,這是經驗,是事件,上帝沒有告訴我們甚麼真理,重要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件發生了。發生了之後有聖經,這是神啟示的記錄或神啟示的見證,是有錯的,就等於火山爆發之後火山口的熔漿,只不過是火山爆炸的記錄。所以聖經是甚麼?是人寫的、是紀錄、是見證而已,而不是神的話。神的話乃是神的來到、神與人的相遇,所以當你讀《聖經》的時候,可能神來電了,《聖經》就變成神的話。總之,《聖經》不是神的話。是人寫的,是有錯的。但是聖經可以成為神的話。所以,認識神、認識神的話是一個主觀的經歷。新正統也就是今天海外,包括香港的神學界,非常崇尚「新正統神學」,不相信《聖經》真的是神從上而下默示的。

  很多時候,新正統派,巴特後來的學生,推廣者是托倫斯(Thomas F. Torrens),和我們今天神學院裡很多的系統神學教授,都很喜歡用這些很主觀的、很好聽的、很迷人之美的方法,來建造一套新的系統。這是自由派和新正統。從康德經過浪漫,經過存在主義到新正統神學。

  剛才我給各位這些的分析,算是非基督教的、反對基督教的、攻擊基督教的、藐視基督教的「非基督教哲學家」所公認的一個十九世紀的思想史。是沒有甚麼稀奇的。你只要翻開任何一本非基督徒十九世紀《歐洲的宗教思想史》,都會讀到康德、黑格爾、存在主義、祁克果,最後是巴特。不過我們福音派很多人喜歡捧巴特就是了。

 8. 總論:

  19世紀的哲學種類繁多,共同點是:以一些相對的事物取代絕對或作為絕對。唐崇榮牧師說:「19世紀的愚蠢哲學,使20世紀成為這些哲學的實驗室。」

 

閱讀材料:

 027A.《將人的心意奪回》(Richard Pratt, Every Thought Captive):范泰爾式的基督教護教學簡明手冊。

  一本中學程度的護教學教科書,介紹范泰爾思想的基本觀念:自主。

 027B.簡河培,《現代神學論評》第一章

  注:英文原著的第一章,中譯本無翻譯;第二章,即目前中譯本的第一章;以此類推。

 027C.簡河培,《現代神學論評》,全書


 
附件:
發佈者來自

上一篇     下一篇     修改     回信息列表


回首頁